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 中心概况
中心概况

简介

  为实现研究所仪器设备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气所围绕“创新三期”确立的科研目标,加强了对技术支撑系统的建设力度。按照《中国科学院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对原属于各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大中型仪器设备进行梳理整合,经研究决定将信息科学中心、边界层大气观测平台进行整合,并兼管部分其他部门管理通用性能较好的大型仪器设备,于2009年11月启动建设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所级中心”)。

设备简介

  所级中心作为面向全所的集仪器设备运行维护、方法开发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技术支撑部门,包括信息科学中心、气象铁塔实验平台、公共实验技术平台以及野外台站气候与环境观测平台(香河、通榆和兴隆),其中公共实验技术平台包含原属课题组自愿参加共享的专业实验平台和研究所统一规划、逐步建设完善的专业实验平台。目前,所级中心的仪器设备总数为33台,总价值7594万元,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一)信息科学中心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离不开数值模拟系统的发展,大气所历来重视先进数值模拟平台的建设。目前信息科学中心主要的高性能计算设备有12台,总价值4245万元,总计算能力超过64万亿次,磁盘容量达到600T,应用于天气、气候和环境变化数值模拟研究中的科学计算,为各类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发、大规模气候环境数值模拟试验提供有效的实验工具支撑。

  (二)气象铁塔实验平台

  气象铁塔实验平台是一个低层大气综合探测系统,集多层、多参量观测系统于一体,实现了300m高度内的大气通量、大气成分、气象场等参量的综合自动观测,并可根据不同项目需要增观测项目。目前日常运行的主要设备包括:气象平均场观测系统(15层)、进口湍流通量观测系统(5层)、自研超声风速温度仪观测系统(3层)、自动气象站观测系统(地面和土壤)、大气污染物观测系统(4层)等观测设备,以及325米铁塔塔体、电梯等,设备总体原值超过540万元。

  气象铁塔本身作为一个开放的实验平台实现了与所内外多家有关科研单位(如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医三院等)的共享共用,并多次参加国家大型国事活动的观测实验。除了实验平台对外共享外,2010年还对所内外提供了1万9千多天次的基础观测资料。

  (三)公共实验技术平台

  公共实验技术平台包括原属课题组自愿参加共享的专业实验平台和研究所统一规划、逐步建设完善的专业实验平台两类。公共实验技术平台主要用于气候变化监测、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实验,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维护。在组建区域中心的过程中,我所曾经梳理整合部分专业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在满足本身科研任务的前提下,较好地为所内外用户提供服务。“十二五”期间,大气所将结合大气科学的发展需求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据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设备资源,结合修购专项、重点实验室设备购置、各类科研项目预算购置的设备等,逐步建设完善实验技术平台,纳入所级中心统一管理。

  1、已有的专业实验平台

  大气化学分析测试平台:平台目前已有的大型仪器设备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2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1台、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1台、热光解EC/OC碳分析仪1,SO2,NOx,CO,O3反应性气体分析仪等,其中8台总值912万元的仪器设备已经在区域中心内开放共享。上述大型仪器设备均运转良好,满负荷工作。平台实行岗位责任制,专机专人负责,遵守所级中心的管理规定。研究所将继续完善大气化学测试分析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大气化学成分室内分析测试平台。

  云粒子测量系统:主要设备包括大气参数组合探测系统、飞机综合气象要素测量系统、云凝结核计数器、机载云粒子测量系统、标准粒子发生器和云粒子图像仪,整个系统原值超过479万元,能够测量大气中气溶胶、云粒子以及降水粒子的粒子谱分布,可提供小粒子、可吸湿性粒子的浓度和尺度谱,并能提供大粒子的数浓度、形态和相态,为气候变化、国防建设、人工增雨、卫星遥感反演等诸多领域服移动式大气观测系统:包含GPS探空仪、臭氧探空仪、系留探空仪、便携近地面塔、宽温电池、温压湿辐射水汽通量探头,原值超过71.2万元,移动式大气观测系统,适于野外短期移动作业,探测要素包括:温度、气压、湿度、风速风向、臭氧、地表温度、总辐射、净辐射、感热、潜热通量等。本系统包含地面自动观测阵列,垂直多要素探测,可按需求选取合适的观测方案。

  X波段多普勒偏振天气雷达系统:自行研制,原值324.7万元,探测云和降水系统的强度、速度、谱宽、差分反射率、差分传播相移、单位差分反射率和零滞后互相关系数等参量。设备多次参加北京市气象局的大型气象观测服务。

  此外平台目前可以共享的仪器设备还有自行研制的雷电综合探测网络(270万元)、遥感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28.6万元)、碳通量监测系统(2套共180万元)、高速摄像系统(47.7万元)等。

  2、新建专业实验技术平台

  “十二五”期间,研究所通过建设中高层大气光学遥感平台、可移动大气垂直结构观测系统、云微物理观测系统平台、气溶胶理化特性观测系统、温室气体高塔通量观测系统、雷电与雷暴灾害综合探测实验平台、对流层-平流层臭氧探测系统、大气和海洋环流模拟实验平台等,逐步建设和完善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功能技术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大气和环境综合探测能力。公共实验技术平台的运行管理模式根据具体建设情况将进一步细化明确,仪器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严格执行所级中心的管理规定。

  (四)野外台站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平台

  野外台站由于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大气科学观测平台的建设和维护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大气所主要的野外综合观测台站包括河北香河站、吉林通榆站和河北兴隆站。野外台站仪器设备多为研究所投资建设或结合国家重大任务如子午工程等建设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性好,研究所在修购专项规划中也充分考虑了野外台站的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建设,所级中心对这些台站的大型仪器设备和技术人员统一进行管理。

  1、香河大气综合观测平台

  香河站于1976年建成并开展多项观测实验,并新建了100米气象铁塔观测系统,具备支撑科研观测的试验场地和其他各项条件。香河辐射观测系统主要包括地表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观测平台、太阳光度计以及全天空成像仪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资助下建成,香河观测人员负责日常维护。观测遵循世界地表辐射基准网络(BSRN)观测规范,经过严格数据质量控制后提交BSRN。大气所将在“十二五”期间,通过修缮购置项目等渠道建设香河气溶胶-云-辐射观测平台,新购置的仪器设备全部由所级中心管理共享。

  2、通榆气候和环境观测平台

  国际CEOP基准站、吉林通榆观测站自2002年运行观测以来,已经发展成为包含大气、土壤、生态和大气成分的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站。目前气溶胶测量系统包含黑炭仪、浊度计、太阳光度计和颗粒物监测仪,总值超过89万元。2010年,通过修购专项进一步在通榆站建设了“半干旱区气候与环境综合监测平台”,总价值725万元的11台观测设备全部纳入所级中心管理,仪器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严格执行所级中心的管理规定。

  3、兴隆大气探测遥感验证平台

  研究所2009年投资80万元的仪器设备经费,为兴隆站购置了成套大气辐射观测仪器(太阳辐射观测系统、光合辐射有效观测系统、全自动太阳光度仪),新安装了一个12米高的气象铁塔,使兴隆站具备了比较完整配套的大气气溶胶、大气化学、大气成分、大气辐射以及常规气象的综合观测能力,数据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俄罗斯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比利时高空大气所的科学家们以兴隆站为合作平台,相继合作开展了大气观测试验和研究。

  二、所级中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管理体制

  所级中心是面向全所的集仪器设备运行维护、方法开发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技术支撑部门,兼有与其职能对应的部分管理功能。所级中心负责制定与研究所技术支撑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科研设备的研制、新技术开发和技术交流;规划所级中心技术支撑岗位;规划研究所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升级改造;审批加入所级中心的仪器设备;对所级中心人员进行培训考核;配合北京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的工作等。

  所级中心包括信息科学中心、气象铁塔实验平台、公共实验技术平台和野外台站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平台。所级中心受所务会直接领导,实行主任负责制,下设办公室负责所级中心的日常管理。所级中心主任由主管所领导兼任,另设副主任3名。研究所技术委员会监督检查所级中心运行管理情况,审核所级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升级改造和技术研发立项等重大决策和规划等。

  所级中心仪器设备统一管理、统一对外共享,仪器设备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健全标准操作规程及安全制度,执行对外服务任务,保障仪器设备运行状态良好。所有共享仪器设备实行网络管理,全部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仪器设备的状态、预约、使用、收费等统计台账均需按照仪器共享管理系统要求如实记录。共享仪器设备有偿使用、合理收费,严格执行所级中心的收费标准。

  所级中心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维护仪器设备正常运转;负责制定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培训使用人员;维护仪器共享管理系统的数据;保持仪器设备安全,杜绝事故发生等。

  (二)运行机制及经费保障

  所级中心是研究所独立核算的技术支撑部门,自所级中心启动建设以来,大气所高度重视所级中心的各项工作,为确保所级中心顺利有效运行,在经费上给予了必要的保障。主要措施包括:研究所投入:

  1、研究所支持所级中心启动费10万元,自2011年开始每年支持所级中心基本运行经费20万元,用于保障所级中心的基本运行、所级中心技术人员补贴和奖励等;

  2、研究所每年从创新经费中预算大型仪器设备专项奖励基金20万元;

  3、研究所所设定创新设备研制专项资金,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进行新设备研制和新技术的开发项目;

  4、每年投入设备购置费,用于所级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维修和重要零配件的购置、更换等。

  (三)对外服务收费

  为保证所级中心的可持续良好运行,更好的为科研服务,2010年所级中心先后颁布执行了《信息科学中心计算机资源使用管理办法》(气发〔2010〕105号)和《气象塔平台及数据使用服务收费标准》,各平台的技术服务收费专款专用。

  所级中心实行经费预决算制度,单独核算,专款使用,接受审核。为保证所级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的良好运行,所级中心将在逐步建设完善公共实验技术平台的同时,制定合理的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并对技术服务收费统一严格管理。

  (四)共享共用措施和管理办法

  所级中心除了在全所范围内共享外,同时也向有关科研单位和大学部分用户提供服务,而且已经加入“科学院超级计算环境”所级中心,在共享“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环境”内的计算资源的同时也以“地球系统模拟计算中心”对外服务。《信息科学中心计算机资源使用管理办法》对所内外用户同样适用。气象铁塔作为开放的实验平台以及塔上现有仪器设备实现了所内外的共享使用,严格执行《气象塔平台及数据使用服务收费标准》。野外台站综合观测平台在设备对外共享的同时,观测资料也对外共享,部分设备加入了国际观测网络,实现了全球观测数据资料的共享。公共实验技术平台的仪器设备在满足本平台科研任务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其共享功能,鼓励共享,将仪器设备的共享率和使用率作为技术人员的一项考核标准。所级中心所属的大型仪器设备都将逐步建立健全合理的收费机制。

  (五)仪器设备共享网建设情况

  大气所作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的重要组成单位,已经陆续将19台(套)大型仪器入网区域中心,实现院共享。同时按照科学院的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完成仪器共享系统的升级更新,用户可以在共享网上查看仪器的详细资料(型号、价值、生产厂家、技术指标、用途、测试项目说明等),并在注册登录后预约使用,在仪器管理人员审核通过后,可以上机使用仪器,并可以通过共享网查看实验进度,收费情况等。同时,我所积极推行智能卡安装工作,经过调研目前有4台入网区域中心的设备即将安装智能卡系统,相信智能卡的安装将更加方便对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同时,我们将积极配合院共享系统的进一步升级工作,将高性能计算机的使用日志与共享系统有效衔接。

  除了参与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平台实现仪器共享外,所级中心还建立了数据共享的科技平台,观测资料除了在课题之间、研究所内共享外,一些资料还加入了国际观测网络。比如,我所建设的两台我国大陆臭氧层监测仪器Dobson臭氧仪,坚持连续观测近30年,数据及时提供国际数据中心WOUDC;我所在吉林通榆建立的半干旱区通量观测站建站后立即加入了国际通量观测网络;香河辐射观测系统测量数据,经国际基准地面辐射网络(BSRN)中心的检查认可后于2007年成为我国大陆上首个加入BSRN的台站;CERN大气本底观测站网实时数据也已上网共享。

  

  联系人:李垒    齐梦雨
  电 话:010-82995186  010-82995185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德胜门外祁家豁子华严里40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邮 编:100029

  更多 >>
Copyright @ 201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德胜门外祁家豁子
邮编: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