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中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咖啡厅内气氛热烈,一场以“回答科学问题的尺度”为主题的震潮沙龙在此拉开帷幕。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孟智勇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与大气所的老师与同学们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在研究过程中最后落脚到哪里才算回答了所提出的科学问题”。本次沙龙由大气所副研究员张元春主持。
孟智勇教授以科学问题的三种类型——机理、统计、方法和自身研究经历为切入点,与在场的老师及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对主题的思考。孟智勇教授首先以23·7河南暴雨的现有研究为例,指出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应当确定明确、新鲜的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家思考,解释个例发生发展的机理从大尺度的天气背景,到中尺度的天气系统,再聚焦到云微物理过程;最终落脚到可以阐明该个例的尺度及机理。孟教授还谈到通过模式模拟解释个例产生机理的时候,可能存在过程错误结果正确的现象,因此应当尽可能的与观测资料相结合。在回答统计方面的科学问题时,孟智勇教授提出,可以对先前没有研究过并有意义的现象做统计工作。而对于方法类型的科学问题,应当对新方法相较于现有方法的改进程度进行量化。
孟智勇教授作报告
在互动环节,大家对“机理研究的程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提出可对多个个例进行研究,量化各天气系统的贡献。孟智勇教授则回应指出,各影响因子存在高度非线性相互作用,很难对其进行量化研究。有的认为应该跳出对机理的研究理念,更加关注对预报工具——数值预报系统的革新,比如提高资料同化的能力。有的则认为,机理的研究有助于对当前百家争鸣的模式进行更好的评估,更高精度的观测资料,有助于人们突破现有机理认知瓶颈,从而提高预报能力。
现场交流
在孟智勇教授的启发下,不同学术观点的激烈碰撞犹如一场头脑风暴,让每位参与者都获益匪浅。来自不同领域的老师同学各抒己见,从多个维度对该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激发了创新思维的火花。未来震潮沙龙将继续延续这样的学术交流形式,让思想的碰撞持续推动科研的创新突破。
本次活动由大气所青促会和北京气象学会青委会主办,北京陶诗言气象发展基金会协办。(震潮沙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