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平     |     学术成就     |     怀念文章     |     音容笑貌    
【蔡鸣】我认识的周晓平老师
时间:2015-01-23

  昨日凌晨收到东海的邮件,得知周晓平老师突然逝世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去年我在北京拜访周老师时的情景还清晰如昨,当时他刚坐地铁从他108岁的父亲那里回来,他兴致勃勃地和我谈工作、谈孩子、聊家常,还说正在帮他父亲整理著作和论文等等。那时的他是那样的健康,那样的健谈,怎么可能突然就走了, 不再回来?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悲伤难以自己。

  第一次和周老师接触是1981年,那时我即将从南京气象学院毕业,准备报考科学院大气所研究生。通过招考导师介绍了解到,周老师在流体动力及中尺度模式方面造诣很深。就像所有七七级的大学生一样,我对复习考研没有一点经验,于是冒昧给周老师写了一封信询问情况。我揣测像他这样的知名教授,一定会收到很多这样的信,所以对是否能得到答复也没抱太大信心。没想到,周老师很快就回信了,信中除了仔细回答我的问题之外,还给了我很多鼓励。周老师的平易近人和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学生的关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考上了周老师的研究生以后被选为出国生,真正当周老师的学生也只有一年之久。记得只有每月到所里办事时,和周老师及六室其他老师见面。每次见面时,周老师总是关心我的学习,仔细地向我介绍国外中尺度研究进展。记得我那时对自己的数学基础没有把握,曾经向他请教应补习哪些中尺度模式研究所必须的数学知识。周老师告诉我,数学只是工具,大学数学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对模式研究而言,正确认识和理解物理过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需要盲目地把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学完才开始做工作,应该从实际研究中得出真知,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寥寥数语,不仅对当时的我是莫大的鼓励,也让我深感周老师治学严谨、求真务实 、循序渐进、化繁为简的大师风范。这对我今后的科研生涯起着关键的启蒙作用。

  出国之后,见到周老师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难得见面也是来去匆匆。但每逢我回大气所做报告,周老师一定到场,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无不透露着对我的关怀,鼓励和支持。2013 年周老师八十岁诞辰学术研讨会,让我有机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周老师。也就是那次,我突然意识到,虽然周老师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但毕竟已是八十高龄,于是我计划以后每次回国一定要去拜访老师。可万万没想到,2014年夏天在周老师家的那一面竟成了永别。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周老师永远都是我的老师和表率。周老师,愿您一路走好!

  蔡鸣      

  2015年1月23日于美国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