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铸就辉煌——大气所园区建设四十年

发布时间:2018-11-21  |  【打印】 【关闭

  在全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大气物理研究所又迎来一件大喜事,全所期盼已久的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大楼交付使用了,这将极大地改善科研、实验用房和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是大气物理研究所在所址院内建成的第四幢楼,回顾园区建设的历程,是紧跟改革创新的步伐,不懈奋斗的四十年。

  一、薄薄的家底,沉甸甸的责任,无比艰辛的努力。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原国立中央研究院的气象研究所,1966年4月,根据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由中国科学院决定从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出气象研究室,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目前已发展成为涵盖大气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大气科学综合研究机构,代表我国大气科学基础研究的最高水平。

  新所成立不久,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基本建设处于停滞状态,科研、办公用房几乎没有增加,造成用房严重困难;每年增加的大量图书、资料,因用房不足只好堆放在地上,发挥不了作用;微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不少大型设备因无房安装,不能正常观测;计划重点发展的多普勒雷达更是无处安装;新进口的IBM4331计算机和人机对话系统,本可成为全所计算和数据处理中心,也因办公用房分散很难充分发挥该机的系统作用。

  直到1982年3月,院召开的京区基建工作会议,才确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址正式规划在北京德外祁家豁子东南角,并同意在祁家豁子7号楼东南新建科研实验大楼一幢。

  实验楼于1983年立项,1991年10月开工,几经调整方案,几经追加经费,最终建筑面积从8400平方米增到9879平方米,总投资从515万元增到1664.6万元。1994年2月投入使用。这是大气物理研究所在确定所地址以后新建的第一幢楼,改善了部分实验室、科研办公用房,11楼顶层的天线罩是激光雷达专项实验室。一层是图书馆和计算机机房。该楼从立项到交付使用历经十年,建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速度,离科研需求和研究生培养基本条件相差甚远。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调集所内一切可利用资源。

  1997年中国科学院批准,大气物理研究所作为首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研究所之一,研究所的园区改造提上议事日程。试点单位实践证明,园区改造对于改善科研工作条件,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效力,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工作热情,凝聚和稳定优秀青年人才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所园区内,工作与生活区域交错,科研与服务功能不分。有部分办公楼内仍然有家属区,锅碗瓢盆叮当响,饭菜飘香满楼道。依照大气物理研究所当时的经济实力,根本无法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在院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走合作共建的路子,在院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与北京城建集团联合,大气物理研究所利用与其相邻的1600平方米的土地合建“国恒基业大厦”,获得6000平方米独立区域的建筑面积,缓解办公用房紧张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园区建设是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总体上看,研究所的科研工作环境和条件,仍然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和大气科学发展需求,特别是未来10年的发展,与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相距甚远。按院规划大气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这一片,将是北郊地球科学基地南区。从历史格局和现实情况,有些已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如院子中央的3号楼与7号楼,始建于五十年代,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防震加固的痕迹明显,所处位置严重影响园区总体规划和视觉景观。要彻底改变布局不合理现状,需拆除3号楼与7号楼,在北边沿边界从东到西盖一幢“综合科研楼”。

  大气物理研究所所处位置在北辰西路南端,是2008年奥运会的核心区域,园区现状与周边环境的差距不断扩大,本着支持北京改造奥运会周边环境的原则,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对建设该楼下发《规划意见书》(2003规意字0946号)要求。新建设的大气物理研究所综合科研楼,以彻底改造大气物理研究所园区景观,建立一个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统一,适应科研发展需求,与国际一流科研院、所相接轨为目的的新园区。

  大气物理研究所综合科研楼项目,中国科学院于2003年11月发文同意立项,项目代码(03k-468)。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总投资3675.3万元,创新基建专项投资50%,大气物理研究所自有资金解决50%。2006年3月建成交付使用。

  综合科研楼交付使用,为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从事基础性研究提供现代化科研办公和实验场所,是为创建具有国际一流研究所,解决大气科学前沿问题,发展新兴与交叉学科,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可估量的支撑平台。彻底改变了科研办公、实验等环境和条件,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承担更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项目,提升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技术保障。

  四、增强竞争力,具备吸引力,高水平的研究需要优美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

  大气物理研究所虽然经过长期的园区建设,已形成了良好的园区环境和科研条件,但是无法满足日趋增长的科研需求,为了完成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对研究所提出的任务,急需加快支撑创新任务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随着工业化革命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伴随着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森林砍伐、汽车尾气排放等。使得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的各种大气成份的浓度和空间分布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此而引发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性沉降、空气质量下降、大气能见度降低等一系列问题。给地球环境、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带来了重大影响,对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也使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今一系列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国际学术竞争中的热点领域,还涉及政治、经济、环境、外交等方方面面。大气科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科学前沿关注的焦点,同时也事关国家安全和环境外交。

  本项目建成后的任务和目标符合中国科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创新2020”要求,将协调国内气候有关研究领域的科研力量,面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展综合和集成研究,培养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力量,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代表中国进行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国际合作。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研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对实现研究所“十二五”发展战略定位、学科建设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综合分析,项目建设是必要的、可行的。中国科学院发文批复,【科发建复字(2011)134号】。项目规划建设总面积为28000平方米,总投资12600万元全部自筹。已于2017年建成交付使用。

  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大楼建成后,形成办公楼在四周的格局,中央是一片宽阔的空间,一个宽敞独立园区,是几代大气所人梦寐以求的,院内与地质地球所相连,院外与北辰西路相通,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时代新气象。

  注:感谢大气所综合档案室、所图书馆提供资料帮助

退休职工 马万顺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1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德胜门外祁家豁子华严里40号 邮编:100029
联系电话:010-82995381  Email:iap@mail.iap.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