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十四五大气探测学术研讨会举行

  2020年11月16日,由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中国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LAGEO)与大气物理研究所战略规划与重大任务处承办的十四五大气探测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有关领导、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周秀骥院士、厦门大学戴民汉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王赤院士、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姚学祥司长、中科院大气所吴国雄院士、吕达仁院士、曹军骥所长,以及来自大气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的专家近百人参加了研讨会。

  吕达仁作为此次研讨会的召集人和主持人,首先对与会专家和同行表示了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研讨会召开的背景和目的。姚学祥作会议致辞,指出发展大气探测对于支撑气象强国的重要性。戴民汉代表高校感谢吕老师和大气所组织了此次会议,并希望寻求海气耦合方面的合作。吴国雄代表大气所发言,表示气象事业的发展建立在大气探测基础上,因此开展这样的战略研讨非常重要。

  研讨会邀请了大气、海洋、环境、卫星、空间科学等各领域的12位专家就本领域研究与大气探测的联系和展望作了精彩的报告。戴民汉强调了海气同步观测尤其是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观测的重要性。王赤介绍了日地系统相互作用研究的前沿和难点以及目前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观测计划。北京大学朱彤教授强调了闭合实验的重要性和天地一体化平台尤其是飞机航测的重要性。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张鹏研究员指出我国卫星观测在仪器探测精度、探测产品反演算法和精度检验等方面与欧美国家仍有差距,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杨惠根研究员对极地考察与研究作了思考。吕达仁探讨了地球系统科学对大气探测的需求,并指出这也为大气探测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此外,南京大学丁爱军教授、北京大学郑玫教授、复旦大学陈建民教授、兰州大学黄建平教授、中山大学范绍佳教授和大气所胡非研究员围绕大气气溶胶、大气化学、环境气候一体化监测、观测站的建立和发展、大气边界层探测等领域做了报告。

  在交流讨论环节,大家进行了积极发言。周秀骥追忆了赵九章先生曾经提到的两个方向,一是要充分根据国家的目标和社会的需求来确定研究工作,二是要实行三化——数理化、数字信息化、工程化,并详细阐述了三化。毛节泰和雷恒池呼吁加强云的观测研究。吕达仁也表示云的探测可能会是我国对于世界大气科学的重要贡献,但一定要进入云中做真正的观测。曹军骥就大气学科面临的危机进行了阐述,指出气候变化可能是未来大气科学的发展机遇。基金委相关领导表示地球科学是以观测为主的学科,每一次观测技术的革命都带动了学科的革命。基金委逐步意识到基础科学突破不了往往是卡在背后的观测手段上,因此最近几年已经开始逐步加大对技术发展与创新的资助。张鹏重申了重建设、轻应用、对数据挖掘分析不够的问题值得重视,并强调了实际资料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朱彤和黄建平一致认为大气科学需要向外拓展,强调多学科交叉的重要性。王自发研究员提出要根据国家的需求研发我们自己的新设备新仪器,从而减少对国外的依赖。郄秀书研究员提议加强与做模式研究的学者进行交流,根据模式的需求有目的地开展观测。陈洪滨研究员补充了仪器研发中仪器设备生产对企业参与的需求,也就是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本次研讨会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为我国大气探测发展方向拓宽了思路,指明了方向。(LAGEO实验室和战略规划与重大任务处联合供稿)

  

吕达仁主持会议

  

周秀骥发言

  

吴国雄致辞

  

姚学祥致辞

  

曹军骥发言

   

   

  

嘉宾作报告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