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AOSL: 中国近地面臭氧来源解析研究进展综述

  除了少部分来自平流层输送以外,近地面臭氧主要通过挥发性有机物、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在过去20年里,在中国人口密集和工业发达的城市群,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地区,臭氧重污染过程不断发生。由于臭氧前体物的多样性及其与前体物的非线性关系,要制定经济高效的臭氧污染控制策略需要准确定位臭氧及其前体物的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张美根研究员团队,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已发表文章中关于中国臭氧来源的主要方法,包括后向轨迹法、基于观测(OBM)和基于排放的方法(EBM),简要阐述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并于近期发表在AOSL上。

  该综述还分别从区域来源和行业来源两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我国不同地区的臭氧来源解析结果,希望能为中国臭氧污染的全面了解和空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

 

 

图:基于2015-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部1484个监测站点的日最大8小时臭氧浓度的90百分位数分别在(a)2015年的浓度值和(b)2015-2016年,(c)2016-2017年,(d)2017-2018年间的浓度差值。

  Citation:

  Hailing LIU, Meigen ZHANG & Xiao HAN (2020): A review of surface ozone source apportionment in Chin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13(5), DOI:10.1080/16742834.2020.1768025

  Link:https://doi.org/10.1080/16742834.2020.1768025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