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地碳收支评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2010 |
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控与预报、评估预警系统开发研究 |
沈阳市科技进步奖 |
2009 |
北京及周边地区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研究 |
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 |
2009 |
福建省酸雨的形成机理及其控制对策研究 |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 |
2009 |
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的建立及其在高污染日预警联动中的应用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
2009 |
人工增雨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2008 |
科技奥运先进集体 |
|
2008 |
中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与模型研究 |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 |
2008 |
河南省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
2008 |
热带海洋变率及其气候效应 |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
2008 |
亚洲棕色云综合影响及我国应对战略研究 |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 |
2008 |
淮河流域能量与水份循环和气象水文预报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2007 |
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副热带高压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2007 |
我国梅雨锋暴雨遥感监测技术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2006 |
人工增雨研究及示范 |
中国气象局研究开发奖 |
2006 |
雷电物理过程及其探测和防护研究 |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
2006 |
黄河中游(陕甘宁)干旱半干旱地区高效人工增雨(雪)技术开发与示范 |
陕西省科技进步奖 |
2006 |
BDA技术在上海台风业务模式系统中的应用 |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奖成果应用奖 |
2005 |
气候数值模式、模拟及气候可预报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2005 |
AREMS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系统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
2005 |
南海上层海洋环流、热结构的季节和季节内特征及形成机制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2005 |
东亚季风气候-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2004 |
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2003 |
黄河三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研究 |
黄河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奖 |
2003 |
大气运动的非线性稳定与不稳定研究 |
院自然科学奖 |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