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考察

“雪龙号”挺进北极

“雪龙号”挺进北极           

Leave -离别,199971日,邹捍摄于雪龙船。搭载120多名科学家和船员的雪龙船肩负祖国人民的期望,199971日离开上海外高桥新集装箱码头,开始中国人探索北极的历史性旅程。

Toward -驶向朝阳,1999711日,邹捍摄于雪龙船。雪龙船迎着朝阳驶向寒冷、陌生、神秘的北冰洋,探索北极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慎密的准备,1999715日,邹捍摄于雪龙船上高空大气探测实验室。中国首次北极考察对北极地区的大气、海洋、海冰、大地、生物等进行观测、并研究其对全球乃至中国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这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维高级工程师和周立波博士在认真准备北极大气结构和臭氧观测设备。

 

 

Breaking -破冰前进,1999716日,邹捍摄于雪龙船后甲板。雪龙船首次进入冰区,在北纬70-71度地区遇到89成冰,在卫星、直升机的引导下,雪龙破冰前进。

 

 

 Back -侦察返回,1999724日,邹捍摄于直升机库上。雪龙船搭载“小松鼠”、“直9”两架直升机,执行运输和冰情侦察任务。图为“小松鼠”直升机完成冰情侦察任务返回雪龙船。

 

 

 

Bar -极地酒吧,1999729日,邹捍摄于雪龙船内。现有的吧台、捐助的留声机、自备的酒水,不亦乐乎。雪龙船内配备有游泳、乒乓球、篮球、桑拿等休闲设施,体现出现代极地考察中以人为本的原则。

 

 

Base -极地之夜,199984日,王维摄于73.4N 164.9W联合冰站。冰站联合观测上至30公里,下至海底,对理解北极地区海冰气相互极为重要。

 

 

“雪龙号”挺进北极

CTD -海洋温盐深观测,邹捍199983日摄于雪龙船。CTD是一种先进的海洋物理观测设备,探测数千米水下的温度、盐度、深度,同时采集海水样品。一只水母(褐色透明物)紧紧抱住了CTD,也为北极海洋生物考察增加了内容。

 

 

TMT -大气边界层观测,王维199984日摄于73.4N 164.9W联合冰站。TMT是一种大气边界层观测的重要手段,可以探测1公里高度以内的大气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状况。

 

 

Skidoo -冰上运输,周立波199985日摄于73.4N 164.9E冰站。雪地摩托是冰站与雪龙船间的重要运输工具。

 

 

Changcheng -吊放长城艇,邹捍1999820日摄于雪龙船。长城艇是雪龙船运输补给能力的延伸,有利支持了海表面观测和运输,后因海冰冲撞负伤。图为雪龙船吊车将长城艇放入海中的情景。

 

Captain -船长,邹捍1999814日摄于图克附近长城艇上。船长袁绍宏和首席科学家助理秦为稼手持GPS定位仪,指引长城艇航行在加拿大图克附近的不明水域中。

 

 

 

Light -宝光,邹捍1999812日摄于雪龙船驾驶台顶。由海面蒸发雾引起的大气折射现象,类似于“峨嵋宝光”。

 

 

Balloon -高层大气探测,秦为稼1999823日摄于雪龙船。高层大气探测的气球即将升空。从地面至30公里高度的飞行过程中,它将传回每3050米内的温度、湿度、压力、风向、风速和臭氧的数据。 

 

 

Xuelong -冰海雪龙,邹捍1999824日摄于75N 172W联合冰站。雪龙船迎着朝阳停靠在巨大的浮冰边缘,支援冰站上的科学考察

 

 

Base2 -冰站风光, 邹捍1999824日摄于75N 172W联合冰站。中国科学家在75N 172W的浮冰上设立冰站,连续7天进行大气、海洋、冰雪、生物观测。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北极浮冰上进行的综合观测,其构思、计划及观测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雪龙号”挺进北极

 

Zhongshan -中山艇, 邹捍1999824日摄于75N 172W联合冰站。长城艇受伤后,中山艇肩负起了海面观测和支援的责任。图为中山艇为联合冰站考察运送物资。

 

 

Station -告别北极,邹捍1999825日摄于75N 172W联合冰站。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完成全部观测任务,结束联合冰站考察,全体队员在国旗下高呼“北极,再见”。

 

 

Return -载誉归来,邹捍199999日摄于雪龙船。199999日,雪龙船满载北极科学考察资料和中国人对北冰洋的认识,返回上海新民码头,受到祖国各界及家人的欢迎

 

 

同意大气所网页使用如下照片及说明。版权归摄影者所有,不得擅自更改、转载及其它商业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00029)邹 捍(zouhan@263.net) 1999916

 

附件下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