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黄小壕:二十四节气之夏

  作者:黄小壕(笔名) LAPC 2012级 硕博研究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起源于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歌中的“夏满芒夏暑相连”概括了我国夏季的气候特征和农事规律,分别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 

  “立夏”表示夏季的开始,时间在55-6日。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在20℃左右,开始感受“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的初夏时节。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传统中医认为“暑易入心”,五脏之中的心对应夏当夏日气温升高后,极易烦躁不安,心火过旺,好发脾气。所以,在“立夏”之季要做好精神养生,做到神情安静、笑口常开、自我调节、制怒平和。 

  “小满”意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逐渐饱满,但未成熟,时间在5月20日-22日。南方地区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谚语,这反映了该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一般来说,如果此时北方冷空气可以深入到我国较南的地区,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因此,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这些地区防汛的紧张阶段。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降水可能就会偏少。因此有民谚说“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芒种”别名“忙种”,在北方是割麦种稻,耕种最忙的时节,时间在6月5-7日。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在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  

  “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时间在6月20-22日。夏至表示盛夏就要来临,将进入伏天,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句。然而强对流天气并不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小暑”在每年的7月6-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但还没到最热,小暑的标志是“出梅、入伏”。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大暑”,通常在7月22日24日,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我国的几大火炉城市,每到大暑都要迎来40℃左右的持续高温。高温使得江河蒸发量大,水蒸汽化作丰饶的雨水还给大地,所以小暑、大暑是雨水最为充沛的时节,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本文已由作者授权首发,如有希望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附件下载:
d